2025年修订的《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》中,“十年禁摇”条款引发广泛热议。这一政策明确,家庭中签小客车指标后,包括主申请人及配偶、子女、父母等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,十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再次申请任何类型指标,即便主动放弃指标或指标逾期失效,禁令依然生效。在车牌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,这项旨在维护公平的政策,正陷入兼顾效率与民生需求的治理困境。
“
十年禁摇”的政策逻辑,植根于北京车牌的公共资源属性与调控现实。2025年北京小客车指标配额仅10万个,其中普通燃油车指标仅2万个,个人中签率不足0.1%,而新能源指标虽增至8万个,仍有超66万无车家庭排队等待。此前,部分家庭通过重复申请、拆分组合等方式占用多个指标,导致“僵尸指标”与“久摇不中”并存的资源错配问题——民间估算的十几万闲置指标,近乎全年新增指标的一半。政策通过“一户一中签、中签即锁定”的机制,将中签家庭暂时移出摇号池,既能减少申请基数,又能遏制指标囤积,为更多无车家庭释放机会,与新能源指标向家庭倾斜(2025年家庭配额占比超82%)的导向形成呼应。
然而,十年的时间跨度与“一刀切”的执行方式,让政策在实践中遭遇多重质疑。最突出的争议在于对家庭动态需求的忽视:十年间,子女成年组建新家庭、成员工作变动引发用车需求调整等情况屡见不鲜,而禁令剥夺了这些合理的指标申请权利。有市民反映,中签时选择新能源指标是基于当时条件,后续因续航焦虑想更换燃油车,却因禁令无法重新申请普通指标,陷入“被动绑定”的困境。更严苛的是,政策对特殊家庭缺乏弹性考量——单亲家庭、重组家庭本就面临更大出行压力,一旦因短期需求中签,反而可能锁定长期选择权,加剧生活负担。
政策的刚性还暗藏隐性风险。部分家庭中签后因资金不足、车型决策失误等想放弃指标,却发现“弃号不等于解禁”,十年禁令仍会生效,这让不少家庭陷入“中签即两难”的境地。虽然2025年新政允许中签车辆向五代内亲属转让,但需满足亲属关系存续满1年等条件,且无法解决家庭成员自身的新增需求。与此同时,“堵而不疏”的特点可能催生新问题:在严打指标买卖(违规者将被作废指标并禁申3年)的背景下,部分家庭或会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规避禁令,反而增加监管难度。
平衡资源公平与民生灵活的关键,在于构建“刚性底线+弹性例外”的政策框架。从短期看,可建立家庭重大变故专项通道,对子女成年分户、成员患重病等特殊情况,允许依规重启指标申请,避免“一锁十年”的绝对化限制。中期可优化指标锁定规则,例如将“全家禁摇”调整为“主申请人禁摇+其他成员满3年可申请”,兼顾家庭整体性与个体需求差异。长期来看,需配合闲置指标回收机制与公共交通升级,通过“疏堵结合”减少对摇号制度的过度依赖——正如政策导向从“购买管理”向“使用管理”转变的思路,若能让“久摇不中”者获得阶梯式优先权,可在减少投机空间的同时,降低单一禁令的民生代价。
北京“十年禁摇”政策的争议,本质是超大城市资源调控中“公平优先”与“需求适配”的价值权衡。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,但治理的智慧更体现在对现实复杂性的回应。唯有在坚守公共资源分配公平底线的同时,为家庭动态需求预留合理空间,才能让车牌政策既经得起公平性检验,又能真正贴近民生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