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“87次”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,而是一位摇号者十年间与京牌指标的漫长对峙——每月一次的期待,每次查询页面弹出的“未中签”,让“拥有一块京牌”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。这样的故事,在三百多万摇号大军中并非个例,“久摇不中”的背后,是资源稀缺、政策倾斜与概率博弈的多重交织。
京科易贷京牌
低至尘埃的中签率,是“久摇不中”的核心症结。自2011年北京实施摇号政策以来,个人申请者数量从最初的20余万人,飙升至如今的330余万人,而普通小客车指标年度配额仅3万余个,个人中签率已跌破0.1%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1000个申请者中,只有1人能幸运中签。87次摇号,看似次数繁多,但若换算成概率,即便叠加“久摇不中”的阶梯加分(连续摇号5年可加12分,此后每增加1年加1分),单次中签概率仍不足1%——就像在装满玻璃珠的罐子里找一颗珍珠,运气的权重远大于坚持。
政策向“刚需群体”倾斜,个体申请者机会被进一步分流。为了更合理分配资源,北京近年推出“家庭摇号”“多孩加分”等政策,将大量指标定向分配给无车家庭。数据显示,2024年北京小客车指标中,家庭指标占比超60%,家庭普通指标中签率达2.4%,是个人指标的24倍。这意味着,像“87次未中”的个体申请者,不仅要和三百多万同龄人竞争,还要面对家庭申请者的“降维挤压”——政策的善意本是照顾刚需,但也让单身、无孩的个体,陷入了“越摇越难中”的循环。
指标的“沉淀效应”,加剧了新申请者的困境。早年摇号政策宽松时,不少人幸运中签后,或把车牌出租获利(燃油车牌年租金超1.5万元),或买低价二手车“占标”,导致大量指标长期闲置;还有部分家庭通过“代摇”“过户”等方式,手握多个指标,形成资源沉淀。与之相对的是,每年新增的摇号申请者中,近七成是首次参与的年轻人,他们既要面对存量指标的“垄断”,又要承受增量指标的“稀缺”,87次未中,更像是新一代申请者必须面对的“成长阵痛”。
如今,那位摇号87次的申请者,仍在每月26日准时查询结果。他的坚持背后,是无数北京人对“便利出行”的朴素期待——不用抢春运车票,不用在暴雨天等网约车,不用为租牌担惊受怕。好在政策正在试图改善这一现状:“阶梯中签率”让久摇不中者概率提升,“牌照银行”试点激活闲置指标,“郊区专属车牌”缓解部分出行需求。
或许,“87次未中”不是终点。当政策持续向“公平”与“高效”靠拢,当闲置资源被逐步盘活,那些在摇号池里等待多年的人,终会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京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