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汽车普及与指标调控并行的背景下,北京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的“稀缺性”日益凸显。一些名下持有闲置新能源指标的市民,开始动起了将指标“盘活”换钱的念头,而中介机构则趁机搭建起灰色交易链条,以“租赁”“合作”等名义促成指标流转,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法律与经济风险。
从交易形式来看,这类指标流转多通过中介牵线,双方签订所谓的“长期使用协议”,约定承租方支付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不等的费用,获得指标的使用权,期限从数年到“终身”不等。中介往往宣称流程“
安全合规”,甚至承诺通过“抵押登记”“公证”等方式规避风险,以此吸引有需求的购车者和想变现的指标持有者。
然而,从政策层面来看,这种交易的合法性从根源上就站不住脚。根据《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》及实施细则,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属于行政许可范畴,仅限指标所有人使用,严禁以租赁、买卖、借用等任何形式转让。即便双方签订了协议,一旦发生纠纷,此类合同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,将被认定为无效,当事人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。
具体风险更值得警惕。对指标持有者而言,若承租方使用指标购买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,且承租方逃逸或无力赔偿,作为车辆登记所有人的指标持有者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;若承租方利用车辆从事违法活动,指标持有者也可能面临法律追责。此外,若指标持有者想中途收回指标,往往需支付高额“违约金”,甚至陷入无休止的纠纷。
对承租方来说,一旦指标持有者反悔,或因指标持有者自身债务问题导致车辆被查封、扣押,承租方可能面临“车财两空”的结局。而中介机构在交易中多扮演“撮合者”角色,出现问题后往往推诿责任,甚至卷款跑路,让双方维权无门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相关部门对指标非法交易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。通过大数据监测、专项整治等手段,北京已查处多起指标租赁、买卖案件,涉事人员不仅面临指标被收回的风险,还可能被纳入诚信黑名单,影响个人征信。
事实上,对于确有出行需求的市民,合规渠道并非没有选择:新能源指标摇号中签率相对较高,可通过正常申请等待;短途出行可依赖网约车、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方式;家庭也可通过积分排序优先获取指标。而对于闲置指标持有者,与其冒险“换钱”,不如遵守政策规定,避免因小失大,承担不必要的法律后果。
在城市交通资源有限的背景下,指标调控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与社会公平。任何试图绕过规则的灰色交易,最终只会让参与者陷入风险漩涡,得不偿失。